
超长期特别国债作为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愈发关键的作用。它不仅承载着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使命,更在优化债务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保障民生安全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内涵与特点
超长期特别国债,一般指发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为特定目标发行的、具有明确用途的国债。其“超长期”特性体现在较长的发行期限上,如2024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期限分别为20年、30年、50年;“特别”则强调资金的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发行特别国债,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四大商业银行资本金,推动商业银行改革;2007年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注册成立中投公司管理外汇,抑制通胀的同时提高外汇收益水平;2020年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用于应对突发疫情冲击,支持抗疫、减税降费和基建等,稳定总需求,维护经济社会稳定。此次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延续了特别国债“专款专用”的特点,同时又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国际经验,在期限和用途上进行了创新和拓展。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重要作用
扩大总需求,夯实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主要投向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14个细分领域。以科技创新领域为例,“东数西算”工程自2022年2月启动建设以来,项目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为这类项目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形成的重大项目客观上有利于扩大总需求,提振市场信心,夯实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
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将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资金投向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领域,能够提升中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例如,加大对颠覆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可控核聚变等领域,这些技术的突破将引领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超长期特别国债为颠覆性技术提供长达数十年的资金支持,满足其长周期研发的需求,帮助企业克服资金瓶颈,推动技术突破和创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中国经济的长期竞争力。
提高国债占比,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风险
目前中央加杠杆的空间更大,中央发债相对地方而言成本更低、周期更长。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使得国债占比提高,投向领域部分的能为地方所用,避免了地方过度加杠杆导致的风险,为地方财政腾出了空间。同时,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利率水平相对较低,如2024年首期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加权中标收益率为2.57%,较最近一次(4月29日)30年期国债加权利率下降3.8BP,显示出较低的融资成本,有利于降低政府的付息压力,使得政府能够以更低成本筹集到更多资金。
丰富金融投资品种,增加个人投资者投资渠道
我国超长期国债占国债余额的比重相对较低,发行超长期国债尤其是30年期、50年期国债,不仅有助于丰富金融市场的投资品种,还能满足投资者对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超长期特别国债属于记账式国债,个人和机构都能买,可在银行柜台、线上平台和证券市场购买,而且还可以流通和转让。除了获得稳定的本息收入外,还有二级市场投资损益,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
提供央行购买国债的载体,促进金融与财政协同配合
在促进金融与财政协同配合的策略中,央行购买国债是重要的表现形式。财政部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而央行则选择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这些国债,这不仅是央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更是金融与财政之间紧密协同配合的体现。超长期国债为这种协同配合提供了更多优质的载体。央行在公开市场购买国债则可以缓解国债大量发行导致发行利率上行的问题,更能对降准形成部分替代,丰富流动性投放工具,使货币调控更灵活。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未来展望
2025年,我国将继续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两新”的资金总规模比2024年有大幅增加,研究将“两新”领域重点国家标准执行情况纳入中央质量督察考核。这表明超长期特别国债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持续发行,我国将进一步优化国债期限结构,持续有效推动长期大型项目建设,有力支持民生及经济发展。同时,超长期特别国债也将与其他财政工具和货币政策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为实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超长期特别国债作为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创新,在扩大总需求、优化供给结构、降低债务风险、丰富金融投资品种和促进金融与财政协同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其持续发行和不断优化,将为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